誰救的了式微的實體書店

25 7 月, 2023

你覺得一條繁忙的商業大街上,存在著一家書店是否重要?或是在你所居住的社區裡,開有一家貼近生活的個性書店呢?或許答案是「我好像不需要走進書店,或我已經很久不需要走進書店了?」不知道『書店』這兩個字在不久的未來,將成為不再以實體存在的名詞,或轉變成一個我目前還想像不到的狀態,但至少書店的不同面貌,他們都曾非常扎實的存在,也陪伴了自己一路成長,與工作所需不同階段的軌跡。

或許你不相信,我到不同國家旅遊時,最讓我感到興致高昂的是去逛書店,那怕很可能我走進書店後,所面對的是書架上我完全看不懂的語言文字,但我卻依然非常喜愛那種被書包圍的感覺。一般來說當我們走進書店時,會立即被最熱門的暢銷書或新書所包圍,這些第一眼印象或多或少代表了當地、當下的一種文化趨勢或風潮,我到墨西哥逛書店、到英國逛書店、到法國逛書店、到美國逛書店、到日本也逛書店,就算在我所居住的加拿大,到多倫多或是魁北克省的不同城鎮我也一定會去逛書店,然後因為近幾年都在烘焙或飲食主題上做研究的關係,自己幾乎都會買上一本以上的食譜書帶回家,當然絕大部分都是英文版,法文或日本版,當然我不懂法文與日文,但憑藉自己多年的廚房基礎,那些看不懂的語言在透過即時翻譯軟體的協助,閱讀或理解一道食譜配方,自然也不至於讀不懂。

這些書很多是無意間的新發現,有些是當地的知名廚師著作,有些是我曾經在網路書店看過封面,而再次與這些書本在實體書店相遇時,總會引起好奇讓我拿起來翻閱,只要編輯精美、紙質觸感溫柔或書本拿起來踏實,最終有一道食譜讓我看對眼,我就會把它們帶回家,而這本書也成了我旅遊的記憶之一,因為我會記得那一間書店的陳列,或是坐在那間書店喝咖啡、翻閱新書的瞬間片刻心境。

而近期讓我記憶猶新,也是讓我想動筆寫這下篇文章則全然是因為,到英國倫敦的「Waterstons – 水石書店」的體驗。剛開始我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,在2023年5月底前往倫敦旅遊時,當時決定走進這家書店,而且走訪了不同地區,但都屬同一品牌的連鎖書店,不過當時印象深刻的是,如把店外招牌移除,自己應該完全不會聯想到,它們彼此竟都屬於同一連鎖品牌,因為無論是裝潢風格、書的陳列沒有一個是一樣的。例如拜訪親友所居住的地區,在Chiswick High Road 大道上的水石書店,一走進就立即被童書、小說與生活園藝書包圍。

離它幾個捷運站,另一個富人名流聚集商圈 Hill Street, Richmond,這裡也同樣是知名觀光景點,周末街上人潮絡繹不絕,而水石書店就在開最顯眼的轉角位置,這間書店一走入映入眼簾的是小說、文學書與雜誌,另外或許是專為觀光客準備,能一些代表書店品牌本身的周邊紀念品如棉布手提袋、馬克杯。寫到這裡我應該更正一下「Book Store」或「Book Shop」這兩個用詞,因為在Hill Street, Richmond 的這間水石書店外招牌用的是「Bookseller」,雖然中文都可能都同樣翻譯成書店,但我更喜愛 Book Seller (書商) 這個用字,感覺起來帶著些許復古、穩重、亦有藏書豐富、包山包海的那種大氣度。

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應該就屬位於倫敦市中心 Piccadilly 大道上,正對著 The Dilly 五星飯店對街的Waterstons。如果以它坐落所在的黃金位置,加上全棟營業所占面積規模,要說它是英國旗艦店應該也不為過才是。自己也是在這裡的4樓找到好幾本,讓我深愛不已的食譜書,而店內以不同樓層把不同的主題書分開來,搭配上一些簡單,帶著復古英國紳士學院風,可讓讀者隨時坐,好好專心翻閱愛書的軟質沙發,這麼樣被書包圍的氛圍,很難讓人不愛上它,更何況看到書店不同樓層張貼的海報,它們幾乎是每周都安排了作者的簽書講座活動,那些牆上精彩的活動照片紀錄,也說明了它們經營的用心,其實這裡也是我最想從走進書店的讀者觀點,分享我的想法與感覺。

取材自Google街景地圖

在台灣,無論是大或小的各種型態書店,能脫離僅看得到書名書背的書架位置,被擺放到正面朝上、像明星般被閃耀展示的往往只有新書,甚至是一定能賣的書才有這個機會,雖然那怕我們要說,現在會走進書店的人少之又少,就算集寵愛於一身的最佳位置陳列,也不見得賣的了幾本。這裡因為自己也曾經有幸是當時暢銷烘焙食譜書作者之一的緣故,感受更是深切。記得「不萊嗯的麵包學」在2021年1月上市時,因疫情緣故回不了台灣進行宣傳,所以朱雀出版社就能想辦法,協調不同的實體書店做了重點或大型的主題陳列,位置夠的就有海報或是展出買書可以參加抽獎的贈品。

感謝當時好幾家書店店長,願意將它們最棒、最顯眼的位置讓出了2~4周不等時間,陳列了這一本「不萊嗯的麵包學」,約莫一個多月後吧,出版社收集到了全省各家書店的實際銷售數量,真是慘不忍睹呀!幾間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的連鎖書店,有累進下來賣不到10本的,最最厲害的當紅誠品信義單店,也只買出二十幾本,如果非連鎖書店但有搭配海報陳列的,僅賣出 2~3 本的也有。我還記得住在埔里的妹妹在新書上市後,還特別到鎮上墊腳石書店逛了一圈,她說只有陳列一本,而姪女則樂觀多了,她說賣到只剩一本耶。然而當時的博客來及MOMO線上書店,累加起來卻已經高過近3千本,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說:「因為網路有折扣?」其實當時的新書前2個月,實體書店售價與網路幾乎是一致79折的,真要說有差別或許是會員紅利?或搭配贈品,更或我該安慰自己說:「因為那一本書近1.6公斤札實的重,瘦弱女子讀者扛不回而選擇網購寄送到家?」

大家不進書店了,或甚至也不願再買食譜書的原因有千百個可能,例如網路就有方便食譜影片無須買書,或家裡沒空間放沉甸甸的書或漸漸沒有閱讀紙本的習慣…..等種種可能,如果2022年連網路書店殺到見骨都賣不動的食譜書,更別說這本書想在實體書店賣得出去,但有解方嗎?或許回到這篇文章的最起始,你也問問自己,怎樣的書店會讓你想要走進去,並在心甘情願地買下一本書帶回家。

如果無論是大大小小或中型的連鎖書店,甚至是獨立書店,能因地制宜專賣那個地區居民特別需要或偏愛的書,那麼你會願意走進去嗎?或是裡頭包含了文青咖啡館會是一大誘因,或你能接受像英國的Waterstines那樣,雖是連鎖書店但每一間店賣的書都截然不同嗎?如果店長能有社區敏感度,能自由透過連鎖書店體系選入社區居民的愛書那會不會更好、更吸引人呢?
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