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麴白吐司 | Koji Simple Sandwich Loaves

30 7 月, 2022

米麴白吐司的配方誕生,完全是為了進一步認識「米麴」究竟能為麵包製作帶來怎樣的優勢。雖然早已有烘焙人嘗試將「鹽麴」或「甘酒」拌入麵團做出麵包,不過我更想剔除掉鹽或其他干擾,單純針對「純米麴」與麵團作用進行初步研究。在配方嘗試後的成品中,確實能感覺到吐司明顯較為柔軟,且在算出吐司成品燒減率為11%的條件下,其保濕度與口感濕潤度比對於配方相近的吐司更為勝出,甚至我覺得最這份「米麴白吐司」最厲害的不是僅有質地,而更是出眾的升級氣味與常溫條件保存下的抗老化性。

這份吐司在切片拍完照後就被擱在廚房中島,暴露了近7小時之久,神奇之處也讓我發現,一般白吐司的麵包香氣 (大致是奶油混合著熟麵粉氣味) ,大多只能維持在剛出爐,水蒸氣緩慢從組織裡層透出的那一個小時內,但這份吐司與近似配方比較,它的鹹味與甜味都被放大得更為鮮明。在沒有額外加鹽或刻意增糖的條件下,這的確是很神奇的結果,不過僅採用一般速發酵母製作的白土司,那種無味白麵包的枯乏感,卻被這米麴白吐司給打破了。當晚將它收藏到夾鏈袋密封後繼續放置於常溫,之後每隔一天拿出一片品嘗,直到出爐3天後清晨,它依然沒顯現老化痕跡,既沒變乾掉屑,也保有濕潤柔軟度與香氣,幾乎就是出爐涼透後切片的狀態,通常這樣的經驗只會發生在100% 酸種麵包上。為此我也特別搜尋了一些資料,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閱「米麴菌作用是分解酵素而非發酵酵母」這篇文章,對於米麴發酵特性的說明便能略知一二。

對於是否該讓米麴先發酵再加入麵團會更好,我也做了「使用發酵米麴粉漿反證」的實驗,也初步找到了一些解答。大家有興趣不妨看看。簡要的結論是:『米麴菌啟動了活化胺基酸程序,當它與小麥澱粉結合後會先進行分解,並在入爐高溫條件下,產生出轉化風味,即更活躍的梅納反應與焦糖風味釋出,這或許這就是麴菌轉化小麥澱粉為糖作做養分的證明』。

[ 材料 ]
Koji(米麴):50克
常溫清水:390克
高筋麵粉:570克
細白砂糖:25克
速發酵母:4克
無水奶油:25克
天然海鹽:9克

[ 做法 ]
先將Koji (米麴) 及常溫清水以食物調理機或手持均質機打成粉漿備用。

另在攪拌缸中倒入高筋麵粉、細白砂糖及速發酵母,接續倒入《米麴粉漿》混拌成團,靜置常溫或移入冰箱進行30分鐘水合作用後再繼續揉麵程序。

靜置後將鹽一次性撒在麵團上,採立式攪拌機、裝上勾型攪拌棒,以低速揉拌約3分鐘,讓鹽均勻進入麵團內,之後保持低速並逐次將無水奶油投入(大約2分鐘內投入完畢),之後調高轉速 (4段速),接續揉麵約7分鐘。

TIPS:
無水奶油的香氣略勝於一般奶油,不過如果沒有亦可用一般奶油替代,因使用量低因而無需做任何水分調整。

攪拌尾聲攪拌缽壁內緣必須呈現乾淨無沾黏,麵團也明顯集中、表面帶有光澤感時可停機檢查。雙手沾濕後抓取一小塊麵團,自中心緩慢向外拓展,如可出現透光薄膜,且最終裂紋為平滑狀,即表示揉麵已經達標可進入發酵程序。

發酵缽內緣塗抹上輕薄油脂防沾,麵團大致整圓、收口捏合朝下移入發酵缽,表層覆蓋保鮮膜或濕布巾防乾,準備進入第一階低溫段發酵。

第一階段低溫發酵
無須放置常溫直接移入冰箱 (4℃),大約10小時左右,次日觀察發酵情形,如體積已增長多出兩倍則可取出往下操作,或移放至常溫等待其體積達標。(大約2小時)。

工作檯面撒上輕薄麵粉,將達標麵團倒扣至工作台上確實拍壓排氣,麵團總重平均分割成等重6等分,每分重約175克。

分割後麵團以擀麵棍滾壓徹底排氣,再向中心收攏捏合,收口反轉朝下並在雙手中滾圓,覆蓋濕布巾在常溫下鬆弛麵筋15分鐘。

對折擀捲整形
將圓球麵團以擀麵滾輔助,擀壓成寬版牛舌餅狀,再逐步向四個角落擀開修正為長方形,找到中心縱線後對折一次,再逐步向前後延壓、翻面後同樣在延壓數次,此時長度約落在40~50公分之間。

自離身體較遠端處雙手平均施力,朝身體方向滾捲成捲軸狀麵團、收尾處捏合,移入一般噴了防沾烤油吐司烤模,或具備防沾塗層的節能吐司模準備進入第二階段發酵。

第二段階段常溫發酵
提供一個溫度26~28℃、溼度高過60%以上的小型密閉空間,發酵所需時間大約3小時,或等待生麵團達模具至少8分滿才算合格。

入爐烘烤
烤箱提前預熱至200℃(390℉),入爐前在麵團表面噴上水務,烤模放入烤箱中下層,如是一般吐司模需烘烤33分鐘,模如是節能吐司模則約30~31分鐘。

出爐後端起烤模,並在工作檯面重敲震出熱氣,隨即將吐司側躺脫模,保持側躺約10分鐘後扶正,讓麵包內部熱氣完全透散 (約需1小時) 即可分切享用。

延伸閱讀:米麴菌作用是分解酵素而非發酵酵母使用發酵米麴粉漿反證
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