烘焙裡的泡打粉與烘焙小蘇打粉解密 | Why Baking Need Baking Powder & Baking Soda

3 1 月, 2016

烘培小蘇打粉 (Baking Soda) 與泡打粉 (Baking Powder) 究竟有什麼不同?對於學習烘焙的朋友大概有幾種發展走向。【最常見】經不起失敗的打擊,完全依照食譜選用指定食材。【左右為難】知道兩種膨脹劑略有不同,但手邊正好缺了某一種 (通常缺烘焙小蘇打粉),就硬著頭皮添加試試看。【糊里糊塗】直覺判斷兩者就是差不多的東西,可能是膨脹力一個比較強 (通常認為泡打粉較強)、另一個較弱,所以只有泡打粉時就少放一些來因應。【堅持己見】明明就都一樣,還稱自己已經試過了,而且做出來的成品膨脹的很不錯。【無須添加】膨脹劑就是個化學粉末,不應該使用影響健康。

無論你屬於哪一個群或是以上皆非,這兩種膨脹該如何正確選用,且用得恰到好處其實並不簡單,相信不少朋友也聽過這種傳統【懶人包】,說法是:「烘培小蘇打粉長胖、泡打粉則長高!」不過真的如此簡單嗎? 不過這個【懶人包】還真說對了一半,烘培小蘇打粉真的會讓糕點往橫向方展,而泡打粉則能幫助糕點向上長高。至於未知也說不出清楚的另一半,卻攸關著一道作品的成敗。

食材自身酸鹼程度,搭配上不同膨脹劑用量,決定了二氧化碳產生的多寡,所以選用膨脹劑的類型或該用多少最為恰當,不是因為烘焙師個人偏愛,這些對於熱衷天然健康而選擇走Free Style路線,喜愛隨意調整用量、變換膨脹劑類型或甚至直接刪去的朋友,幾乎會撞牆烤出慘不忍睹的作品。明明該是酥到掉渣的餅乾,卻成了硬到阿爸都咬不動的營養口糧,原本期盼胖嘟嘟撐起的蛋糕圓肚,卻端出凹陷堆疊的類似【粿】的黑暗料理,這些失敗其實都是有跡可循。只是對於一開始連正確版本都沒嘗試過的人,就直接走上『自由意志』路線的烘焙作品,其實很可惜,不知為何要跟自己的腸胃過不去,或浪費時間學烘焙。

烘培小蘇打粉是什麼
Baking Soda是個成分單一的物質,也就是碳酸氫鈉 (Sodium bicarbonate),如是加入接近中性水中,視覺上幾乎沒有特徵,就是默默地融化於無形,沾一口嚐嚐就是一種帶著肥皂的微微苦味,如果是遇到微酸性液體,如PH值介於6.0~7.0的鮮奶或,PH值介於5.0~6.0的黑咖啡,它會產生極少量二氧化碳氣泡反應。而如果遇到明顯的酸性液體,例如PH值介於2.0~3.0的檸檬汁,它則會立即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泡。

同時添加了烘培小蘇打粉的麵團,成品顏色會略偏黃,這個看似的小缺點如果用在巧克力烘焙,它則會讓巧克力蛋糕或餅乾顏色加深,視覺上覺得風味更加濃郁。所以膨脹劑帳沒拌勻、或麵團雖添加烘焙小蘇打粉,但卻沒有足夠酸性物質進行中和作用時,你就會吃到些許微苦味或肥皂味,某些舌頭味覺敏感的人,也很容易在甜點中吃出這樣的味道。

泡打粉是什麼
Baking Powder也同樣含有碳酸氫鈉,不過它還多添加了酸性劑及遮斷劑 (如玉米粉),算是烘培小蘇打粉的進階版。因為自帶酸性粉末劑,所以就算遇到中性液體也能馬上作用產生二氧化碳,同時不易讓麵團篇黃或帶來苦味。因此絕大多數需要膨鬆感明顯的糕點配方,就會使用泡打粉。

兩者可否互相取代?
泡打粉在某些特定條件下,是可以取代烘焙小蘇打粉的,不過烘焙小蘇打粉卻無法完全代替泡打粉,這原因又是什麼呢?我們可以從配方中做出些簡單判斷。小蘇打粉要碰到酸性物質其作用才會完整,因此當糕點配方自身酸性物質足夠時,例如有優格、酸性果汁時,就可以僅使用烘焙小蘇打粉,如果沒有或不足,就該考量泡打粉,否則不僅膨脹效果不好,也一定留下作用不完全的鹼味 (肥皂味)。當然有些時後成品的蓬鬆感,不見得是糕點製作唯一目標。

例如一些磅蛋糕 (如琳的香蕉蛋糕) 會希望保留住適當濕潤感,雖然要膨脹,但又不希望熱空氣發展過度,此時添加烘焙小蘇打粉的磅蛋糕切面,就會明顯較為細膩,勝過泡打粉許多。

有些食譜是希望得到扁平、且帶有裂紋的餅乾,一般會選擇添加烘焙小蘇打粉。此時如果硬被改換成泡打粉,那就會烤出過度膨發,向上膨發鼓起的立體,這是因為缺乏了足以弱化筋度的碳酸氫鈉 (烘焙小蘇打粉) 分量所致,這也是多數朋友家中只有一種膨脹劑 (泡打粉),硬被拿來替代烘焙小蘇打粉所遇到的障礙。

因食材的酸鹼性來決定膨脹劑選用是最基本考量,但也不是只有這樣。以一份【咖啡蛋糕】為例,咖啡風味來源可以是濃縮咖啡液或是即溶咖啡粉,因此膨脹劑的添加量除了麵粉總量考量外,液體用量也必須同時考慮進來,一般原則是,即當液體用量增高時,膨脹劑用量大多會隨之增加。當然這裡的液體可能是牛奶、果汁、植物油或咖啡等等。例如使用了義式濃縮咖啡,咖啡液自身酸性 (PH5.0) 通常與烘焙小蘇打粉接觸就能發揮膨脹力,不過卻有可能造產生不足造成蛋糕過於扁塌,因而烘焙師在此時就會將是否該使用泡打粉一併考慮進來,雖然咖啡偏酸性,但可能被其他如液太油脂抑制而產生的抵銷作用,因而還會在配方裡添加適量酸性食材如優格、酸奶酪、白脫乳 (Buttermilk) 予以輔助。

兩種膨脹劑與溫度的作用關係
烘焙小蘇打粉與泡打粉裡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分即「碳酸氫鈉」,這是烘焙小蘇打粉唯一的關鍵成分,特性是只要遇到酸性,在常溫或是烘烤起始的烤箱低溫段,就能發揮膨脹作用,同時隨著溫度提高加速作用直到耗盡,但如果此時配方裡還含有泡打粉,這個作用就會持續接力進行著,這是因為泡打粉裏頭含有阻斷劑,所以一部分的膨發作用會產生在較高溫段,因此並用兩種種膨脹劑除了顧及酸鹼作用外,另外則是從成品質地與外型加以考量,讓兩種膨脹劑宛如接力賽在整個烘烤過程前後進行著。

【餅乾】配方裡的兩種膨脹劑作用
餅乾配方如僅添加泡打粉的一般都長得較高,這是因為它只負責膨脹撐起。而僅添加烘焙小蘇打粉的配方則長得較平坦,這是因為除了產生氣體膨脹外,它還會弱化麩質,造成麵團雖然膨發,但卻是朝外擴方向發展,因而這樣的餅乾會較為平整。很多餅乾配方指定使用烘焙小蘇打粉,卻經常被隨意替換成泡打粉,這樣就會造成原本該扁平的餅乾,變成過度凸起的立體模樣,所以在設計餅乾配方時,必須把外型同時列入思考,例如外擴後還是否需要某種程度的向上膨發,但因為餅乾麵團裡的水分並不多,麵團體積又小、烘烤時間也短,所以兩種膨脹劑的變化都比較細微,會感覺到差異的應該是質地,含有烘焙小蘇打粉的餅乾,會多一點容易斷裂的酥碎特質。當然多放油之抑制了筋度發展也有類似效果。

【蛋糕】配方裡的兩種膨脹劑作用
蛋糕使用了2種膨脹劑就稍微複雜一些,除了食材酸鹼性以外,同時內含的液體較多、麵糊體積較大、烘烤時間也相對拉長,因而變化上會容易察覺出不同。例如原本使用了2種膨脹的蛋糕,但烘焙小蘇打粉被捨棄或全數替換成泡打粉,從外型上就會察覺雖蛋糕依然會明顯膨發,但表面裂紋也會更加明顯,切開時的海綿氣孔組織卻也容易顯得粗糙。這是因為少了前期烘焙小蘇打粉弱化筋度的緣故,這樣的蛋糕體會只負責長高,且因為泡打粉的主要作用力是發生在高溫後段,雖然麵糊一入爐因「碳酸氫鈉」的關係作用,還是會微幅發生,不過溫度還未達定型程度,等待到麵糊溫度明顯升高,作用力大幅提高,但此時接近烤模壁的麵糊已被提前固化定型,只剩中央還來不及凝固的麵糊,所以只添加泡打粉的蛋糕體,通常那個中央頂出突起與裂紋,都發生了在後段,不過這種變化在小型馬芬烤模較不明顯 (因熱傳導到麵糊中心很快),但如果是磅蛋糕或圓型蛋糕體,就很容易看出不同。

因而在蛋糕配方裡添加烘焙小蘇打粉有2個目的,【第一】是減緩後期膨發力,讓蛋糕較為平整、裂紋較少。【第二】因為有弱化筋度的功能,因此蛋糕體不會自始至終都一直向上長,沒有過多足以讓熱空氣流竄的氣孔,因此蛋糕能保留住恰到好處的濕潤度。

缺酸性而多放點泡打粉或烘焙小蘇打粉加劇作用?
【泡打粉】雖不見得需要多少酸性,就能自己產生二氧化碳,不過還是需要搭配外在適量的酸性、液體、烘烤溫度設定及充足的作用時間才能發揮恰到好處的作用。【烘焙小蘇打粉】則幾乎需依賴外在酸性作用,不然僅是發揮弱化筋度的功能,沒有足夠酸性就無法產生二氧化碳,既無足夠膨發力,也會留下原始苦味。多放烘焙小蘇打粉容易烤出帶著苦味的扁平蛋糕,多放泡打粉則容易烤出氣孔粗糙、裂紋過多的苦味蛋糕,因此設計配方時都必須評估整體麵粉量、酸性食材種類以及烘烤溫度區間這些變數,與烘烤全程時間是否充足,這也是隨意替換食材,更換膨脹劑容易導致失敗的主因。

關於烤色與質地
收錄在自己第一本食譜書裡的「複刻版天使比斯吉」,它是一份採用2種膨脹劑的美式點心。配方中的米醋 (白醋) 為的是供給酸性物質給烘焙小蘇打粉,在美式的原始配方中的液體,其選用的是自帶酸性白脫奶,而烘焙小蘇打粉也能為比斯吉烤色更為金黃。至於微酥外皮與裡層仍帶著濕潤的質地,則來利用泡打粉需要在高溫段作用,因而配方設計時採用了高溫入爐讓酥皮提早形成,同時進入泡打粉的作用區段,縮短烘烤熟成時間留住裡層的濕潤口感。如果把看似不重要的烘焙小蘇打粉刪去,色澤就會明顯發生變化,如是把白醋 (酸性) 刪去,則會導致碳酸氫鈉作用不完全而出現肥皂味,這些都是緊密相扣的烘焙科學。

泡打粉跟烘焙小蘇打粉哪種容易失效?
答案是『泡打粉』。因為泡打粉自身就是一種自帶酸性的雙效膨脹劑 (攝氏50度、華氏120度開始作用且在高溫段更明顯),成分中是以玉米粉做為隔絕酸鹼作用的阻斷劑,因而在存放不當環境靜下,泡打粉裡的玉米粉受潮後,酸就會開始與鹼自己默默作用掉,因此使用到失效 (受潮) 的泡打粉,糕點自然就膨脹不起來。

添加膨脹劑的麵糊不宜長時間放置再烘烤
有了前面泡打粉受潮就會開始作用的觀念,你應該就能輕易理解,為何加了膨脹劑 (特別是含有泡打粉) 的高濕度麵糊,已不適合存放冰箱到隔日烘烤的原因了!通常僅有不含膨脹劑或單一使用小蘇打粉,且材料中不含酸性食材的麵團才適合這麼做,其它狀況都會因麵團冰涼與存放時間拉長,讓原本的膨脹劑失去其作用力。

運用酸來測試膨脹劑是否過期
如果擔心放置過久未曾使用的膨脹劑,最簡單的測試就是使用一杯溫熱水,如果是測試泡打粉,就直接加泡打粉觀察是否能迅速產生氣泡,如果是測試烘焙小蘇打粉就需要額外在溫熱水中加入一茶匙的白醋,觀察是否能迅速產生氣泡。如當無法產生氣泡或氣泡微弱則表示該膨脹劑已無足夠作用力。

烘焙時不同膨脹劑的選用與劑量,除了理解上述科學變化外,更重要的是憑藉著甜點師的口感經驗,搭配調整酸鹼食材對應量所得,想要糕點完美,通常仍需歷經一些實驗或小小的運氣才能達到。至於早期烘焙食譜因為膨脹劑還沒被發明,蛋糕的膨脹多藉由「酵母」以達到目的,不過當時並沒有當今穩定的商業酵母可用,因此極容易烤出無法精準控制膨脹效果的失控甜點。而如早期的法式Shortbread或義式Biscuits餅乾配方,也都不含額外添加膨脹劑,僅利用雞蛋、奶油與砂糖打發,經烘烤時蒸發所昇華的水分產生膨脹力,當然與添加膨脹劑的餅乾在質地上還是有明顯的不同,基本上都不太有氣孔,只有因奶油放得多而變的較為酥鬆而已。
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