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製鹽麴 (鹽米麴) | Homemade Shio Koji

10 8 月, 2022

這份鹽麴比例很特別,起始就是為了高鹽耐放,方便在低添加量的條件下,完全替代製作麵包時的用鹽,當然也可以運用於其他日常料理時的肉類醃製使用。不過在做法完全一致的條件下,文中也提供了常見鹽麴製作的基礎比例配方,這些比例我都親自試過並無問題,如此大家也能更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各式鹽麴料理食譜而直接使用。

不過市售米麴有分乾燥版及濕潤版,因為自己僅能買到類米粒乾燥版,因此無法提供另一種版本的培養經驗分享。而一但鹽麴完成後是否應該攪打成泥漿狀保存,或原樣密封入冰箱?這端看個人之後用途或視覺成品來決定。處裡成泥漿狀的鹽麴可方便於,做為一般醃製醬料方式使用,且用量也會較低 (特別是高鹽版不易用太多而偏鹹)。也不會在食材表面留下米粒般外觀。文中的操作細節提醒能讓你第一次就做出成功鹽麴 (Shio Koji)。

成品鹽麴的鹽濃度為20%,因此取用50克加入主麵團 (2條土司生麵團) 等於加了10克鹽

延伸閱讀:鹽麴製作常見疑問

[ 材料 ] – 鹽濃度20%
市售乾燥米麴 (koji):200克
天然海鹽 (Sea Salt):100克
煮沸放涼清水:300克

[ 其他 ]
約1公升容量可密封,消毒過的乾燥帶蓋玻璃罐,方便《鹽麴》活化成功後可密封移放冰箱及透氣咖啡濾紙或棉布 (Cheese Cloth) 一張。

[ 做法 ]
準備好一只消毒過的乾燥玻璃罐,放入米麴及天然海鹽混合均勻。

暫時加蓋避免蚊蟲飛入,並等待米麴吸收鹽水至飽滿狀態 (約需1小時),再次混拌均勻,只要瓶中材料不再呈現明顯分層即可蓋上透氣濾紙,放置常溫狀態約1小時。

TIPS:
作法亦可改成,將天然海鹽放入玻璃罐中 (必須耐高溫),沖入煮沸熱水,先混拌讓鹽完全溶解,並放涼降溫至45℃以下不會殺死麴菌的溫度,即可將市售米麴加入,混拌均勻後靜置,等待米麴逐步吸飽水份膨脹即完成第一步。

等待一小時或米麴吸飽水分後再次攪拌,讓玻璃罐內的米麴與鹽充分混合,接著在瓶罐表面蓋上防蚊蟲的透氣咖啡濾紙,並用繩子或橡皮筋套牢,放置於常溫陰涼處 (太陽不會直曬位置即可),每天掀開透氣紙,並以乾淨消毒過的攪拌匙予以攪拌,保持麴菌與氧氣接觸才能持續發揮作用,整個歷程受到氣溫高低及鹽的濃度影響略有不同,一般至少須7天、至多14天之間可熟成。

鹽麴熟成簡易判斷是,攪拌時原本起始看似堅硬的米粒幾乎糊化,米粒大多數呈現濃稠的糊粥狀態即已達到鹽麴熟成標準。

呈現糊粥狀的鹽麴

接著只需將玻璃瓶罐加蓋密封隔氧,移入冰箱保持低溫冷藏,隨時都可取用,不過記得取用時務必使用乾淨無水氣的湯匙,才能避免造成發霉。

鹽麴該如何用於料理
或許不同廚師或家庭有自己的用法,我自己則是在鹽麴熟成後就以均質機,先處理成泥漿狀後移入冰箱冷藏。每回就是在肉品烹煮前約2~3小時,取用漿狀鹽麴薄薄塗抹在肉質表面即可,如有搭配乾燥香料就在當時撒上,如有搭配其它風味醃醬 (如烤肉醬) ,只需是在下鍋前或入爐烘烤前才再抹上即可。

優格機熟成法是否加速熟成
依據這個鹽濃度20% 比例做法,自己同時試驗了「優格機版」,不過不知是否因為高鹽濃度的緣故,優格機版在優格機的加溫催化下,剛完成時依然帶有明顯米粒感,還是需要歷經後續的放置熟成,與直接常溫版的鹽麴比較,僅有前三天糊化程度略微勝出,自第四天起兩罐鹽麴如在罐身沒有標示前提下,幾乎察覺不出勝負,甚至在進入第8天挖出試嚐,兩者並無品質或風味上的優劣。

各種鹽麴調和比例
鹽麴製作有著多種調和比例,差別就在於後續保存期限及實際用途來決定。最容易購得的常溫販售乾燥米麴,基本調比例是《鹽:米麴:水採用1:3:4》製作,這樣的成品含鹽量約為14.3%,是最常見也容易成功的比例,不過自己同時也實驗了《1:3:5》這個比例,成品的含鹽量約為12.5%。這樣的比例在鹽麴的熟成過程中,初期雖略有分層現象,不過隨著熟成時間拉長及糊化作用,每日混拌下的分層會逐漸消失,因此算是低標的臨界點了。

照片示範中的是採《1:3:5》這樣的比例,即天然海鹽50克,米麴150克、清水250克製作的鹽麴,因此鹽的濃度為12.5%。基本上只要鹽濃度高過10%都算是安全耐放的鹽麴,當然還是必須搭配冰箱冷藏保鮮。

採《1:3:5》鹽濃度為12.5%的鹽麴。分層會隨熟成逐漸消失

至於鹽的濃度不同究竟會產生什麼差異呢?首先必須保持鹽的含量必須高過3%以上,可確保鹽麴不會在熟成期間自然酸化,亦可抵抗環境空氣中雜菌的入侵,再者就區分為,如使用過程依然想保玲原食材的發酵活性,那麼就必須控制在7% 以下,因高過的含鹽濃度對於一些不耐鹽的發酵菌種,會因為鹽麴加入而終止活動,但如想做成耐放型的食材醃製,那麼的鹽濃度就至少需達到15%以上,甚至面對高含水量食材時,最好能拉高到20%才算安全。

辨識醃製與發酵
你或許這裡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,食材的《醃製》與《發酵》兩者間的差別是什麼?所謂《發酵》就是食材會在熟成過程中持續酸化,這是因為其中保留了優格菌與醋酸菌的活性作用,因此歷經發酵後的成品會帶有酸味,當然直接以大量白醋抑制雜菌活躍的的酸,則不能算為發酵。至於《醃製》就較為趨向於保留食材原樣,可能外型、質地或色澤有所改變,但最明顯的是不會出現酸味,僅是多增添了鹹味。不過無論是發酵或醃製其實都是為了延長食材保存期限為目標,發酵採用的是讓酸值達到PH4.5以下來對抗環境雜菌,而醃製則是用高鹽來讓雜菌無法入侵與存活。

影響居家鹽麴製作中,除了發酵室溫這個不可控的變數之外,鹽的添加比例則是另一個影響鹽麴發酵度速快慢的重要變數,當然室溫是一個寬鬆的區間,一般可視做平均落在24~28℃之間,而前面提到 《鹽的最低用量安全為(3%》這樣的比例,則是為了預防環境雜菌可能落入瓶罐中,造成鹽麴酸敗的最適合用量,如果是預計將鹽麴運用塗抹於食材表面轉化出胺基酸風味,但又要同時兼顧該食材的發酵作用,《保持發酵活力鹽的用量7%》則是適當選擇,因有些發酵菌種在鹽濃度高過7%以上時便無法作用,至於《傳統鹽用量10%》甚至於更高,則算是已經接近醃製效果,雖然長時間下來依舊會逐漸變質,不過已經是可以在常溫下保存食物的用鹽濃度。

隨著鹽濃度增高或發酵時間拉長,鹽麴發揮的風味就會愈形強烈。而低濃度的鹽則可能為鹽麴帶來酸化危機,進而降低了原本所期待的分解酵素活性。

延伸閱讀:鹽麴製作常見疑問
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