燙麵法、湯種法 | How To Making Utane Dough

25 1 月, 2022

在中文烘焙領域中有時會聽到燙麵法,有時又稱它為湯種法 (或湯種麵團) ,幾乎者兩個名詞是經常被混用的,雖然名稱不同,不過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,即「將麵粉與水混合後再經過高溫加熱」的操作。這個方式多應用於台式或日式甜麵包製作居多,在傳統歐式麵包製作領域則很少見到。我曾在另一篇文章「溫度對於麵包製作的影響(下)」中,深入說明「燙麵法」或有人稱為「湯種法」在亞洲以外定義的不同之處,也說明了兩者的物理性與化學特性,大家可以參閱底下的 延伸閱讀 篇章。這裡再次提出【燙麵】的原因在於,如果手邊的麵團原始配方並非以燙麵法操作,如何能自己計算變通,還有什麼是佳的水粉比例。曾經有網友在閱讀該篇文章時發現,文章所說的 將『水粉比例1/3做成湯種』,與後面所附的吐司計算案例不符,才驚覺自己沒把事情定義清楚,容易在自己換算時造成混淆。以下為就自己在設計吐司食譜時,所採用的實際計算案例,特此提出分享。

延伸閱讀:溫度對於麵包製作的影響 (上)溫度對於麵包製作的影響 (下)多米湯種日式牛奶土司

將原麵團配方的1/3預先做成湯種:
即原始麵包配方中 『麵粉+水』 的重量1/3,預先做成湯種。例如以 《 基礎英式吐司 》這份配方為例,麵粉總重為290克、水的總重為220克,加總起來是510克,因此將它們的1/3做成湯種就是170克。(這裡的1/3是一個大約參考比例)

而湯種麵團的理想比例原則是1 : 5 (麵粉:水)。套用到這份英式吐司配方上,就是需在170克麵團中,保持住1:5原則。因此就將170g除以6等份,其中麵粉占1、而水占5這樣的比例。經換算後就是【麵粉 (28g):水 (142g)】

操作時就是在厚底鍋中,預先【麵粉 (28g):水 (142g)】於冷鍋情況下調和均勻,然後保持中小火及持續攪拌的操作方式,並在麵團達到65℃時離火,接著立即刮出熱麵團到盛缽內、覆蓋保鮮膜防乾,送入冰箱或等到自然降溫至20℃時使用。自己操作時則是冰涼至隔日再拌進主麵團使用。

回到基礎英式吐司案例就成了,隔日主麵團麵粉秤重就是 {290-28 = 262克},水就是秤重就是 {220-142 = 78克},其餘主麵團的材料則保持不變動。操作時就是將全數的冰涼湯種麵團、麵粉、水、速發酵母 (或新鮮酵母)、奶粉、麥芽精等混合均勻,經過簡單水合靜置再接續操作。

這份案例較為特別的是使用了2種麵粉 (高筋+中筋),因此在操作湯種時可預先混合2種麵粉,或僅取用占比較高的高筋麵粉預先做出湯種也可以。至於配方表裡可能存在的其它粉類如奶粉、砂糖….等,並無須併入粉類重量成為準備湯種的考量。

湯種對麵團產生的變化影響
採用燙麵 (65℃) 後,麵糊的延展性、含水率都相對提高,但連帶也產生高黏性,這會抑制麵團的膨脹作用,也就是如果採用高溫湯種 (如100℃湯種),當湯種使用比例愈高時,雖麵團含水率相對的提高,但就需要犧牲麵包入爐烘烤後的膨脹率,這正是因為麵團自身的高黏性所產生的抵銷作用,如想保持原體積,就是勢必需要略為增加麵粉與水的用量。因此原始就使用湯種麵團所設計的配方,它們的水粉比例都會略高於近似麵團配方。其中又以帶蓋吐司,必須在發酵烘烤後,達到滿模理想狀態最為明顯。

燙麵法與湯種是一樣的嗎
台灣所熟知的「湯種 – 燙種」指的是將冷水與麵粉預先混合均勻,再移至爐火以加熱拌炒,此時的麵粉會因受熱造成麵粉糊的溫度升高而產生糊化現象,過程中的澱粉 (麵粉) 可吸收更多的水分,進而促使主麵團變得柔軟、更具延展性。然而外文的「湯種」卻略有不同,其指的是:將不含任何酵母菌的麵粉與大量水 (或鮮奶) 預先混合,再簡單揉製成麵團 (通常是混揉出一份 80% 高含水率的麵團,例如 200g 麵粉混合 160g 水),放進冰箱冰藏約 8~24小時進行水解 (水合) 作用,實際製作時再將它們分割為小塊,投入主麵團一起揉拌,以幫助麵筋快速生成。其中並無加熱這個過程。

雖然上述的【台灣燙麵法與外文湯種】做法不盡相同,但背後目的性是近似的,兩者同樣是為了提高麵團的吸水性,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操作。
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