麵團斷筋了嗎?那些原因造成的 | What Cost Broken Gluten Dough Structure

7 2 月, 2022

不少人在操作麵包麵團時會覺得「斷筋了!」,首先你真的認為過度揉整麵團就會造成斷筋?或什麼狀況、質地時可判斷為真斷筋?其實不少時候你判斷的斷筋,其實是假性斷筋或只是暫時性,只需修正一些操作條件就能恢復,這屬於物理性斷筋,而另一種情況就是難以挽回,質地徹底被改變的化學性斷筋,即質地發生了不可逆的結構變化。以下就我就區分成不同狀況加以說明,讓你明白麵團操作中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真假斷筋時刻。

麵團假性斷筋
其實在家想把麵團揉整到斷筋,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!很多被誤判為斷筋的麵團,其實可能來自於麵團的筋度 (蛋白質鏈結) 發展的還不連貫,說穿了就是麵團筋度發展根本還沒到位,這現象很多時候是伴隨著含水量偏高 (高過75%的含水率) 的麵團 (例如巧巴達、我的鑄鐵鍋白麵包、摩登潘尼朵尼….),特別是手揉麵團時最為容易被誤判。如果排除本篇文章後面所列舉出幾個條件,如溫度影響、食材干擾或特定酵母麵種等外在影響,面對手中麵團一直處於極度濕黏狀態,那麼被誤判為斷筋的可能性就極高。

假性斷筋 – 黏手與癱軟不等於斷筋
《第一種可能性》是麵粉自身筋度不足、即蛋白質含量偏低。一般麵包食譜多會使用高筋麵粉來製作,就是蛋白質含量至少是12.5%以上的麵粉,除非有些刻意強調軟綿質地,例如吐司食譜刻意選用中筋麵粉 (例如流淚吐司、布里歐..) 來製作,如誤把這種看似也能做麵包的麵粉,拿去做高含水量麵團,就會變得非常黏手。這就是自行替換配方所要求的麵粉時,經常被初學者忽略的地方,例如自己認為比較健康而將高筋麵粉自行換成全麥麵粉、裸麥 (黑麥粉)、蕎麥粉、斯佩爾特….等,因為所替換的這些非高筋麵粉,他們的筋度都低於原始配方要求,因而麵團就缺乏足夠麵筋形成交鏈,導致網絡組織薄弱、無法鎖住水分,這樣就會讓麵團一直處於難纏的黏手狀態。並不是這些粉類不能拿來做麵包,而是需要看整體麵團的總蛋白質含量是多少,或是以降低含水率來製作 (例如把全高筋替換成全麥麵粉,通常就必須下修10%的用水量)。

採用手揉,但尚未達標的黏手麵團

《第二種可能性》麵粉與水接觸後,麵筋的交鏈就會開始自然產生,我們稱這個現象為「水合」。當然強力以機械性揉整麵團也能達成縮短麵筋交鏈生成的時間,但如果揉整不足,或水合時間過短的情況下,麵團也會處於濕黏狀態,揉整技巧不正確,時間一拉長你就容易開始認為是斷筋。其實這個時候只要讓麵團靜置,給予足夠水合再重回揉整,問題就能立即改善。

初學者很容易因為麵團濕黏開始心慌,接著就不斷多加麵粉希望立即改善,但其實這樣就算不黏手了,麵包也做出來了,其實整體含水率也隨之改變了,因此麵團的烘烤膨發程度不同,質地也不再是原配方的樣子。除了靜置給予多些水合時間,也不是因為誤用較低筋度的麵粉,在不改變含水率、不增加其他澱粉的前提下,逐步少量多次加入即食燕麥片,幫助吸收掉多餘水分也很讓麵團很快恢復緊實。

假性斷筋 – 溫度升高的誤判
《第三種可能性》當麵團溫度過 (指高過30℃) 之後,麵團就會愈來愈黏手,此時也容易被誤判為斷筋。例如夏天在亞熱帶地區的廚房中做麵包,配方又是高糖、多油麵團就特別容易發生,油與糖都是容易在攪拌缸中,因不斷揉整摩擦而升溫的材料,一但溫度達到29~30℃這個臨界點,麵團變化就在一瞬間,前一秒明明已經集中,下秒變得開始沾黏在攪拌缸玻壁上,此時的麵團看起來就像彈性疲乏的氣球,麵筋組織失去恢復彈力,就被初學者誤判成斷筋。其實這現象只要透過將麵團放回冰箱冷藏降溫,讓溫度降低至22℃再回來重新揉整,這質地就能立即恢復正常。另一種是因加入高溫食材,例如加入溫熱地瓜泥、芋泥也會瞬間導致麵筋失去彈性而變得溼黏。

在揉拌中逐漸升溫、薄膜已經瀕臨過度的巧克力甜麵團

假性斷筋 – 缺鹽
《第四種可能性》沒有加鹽或添加的不足的麵團,也可能發生愈攪拌愈黏手的情況。一般麵團裡鹽的添加比例是麵粉總量的1.5%~2.0%之間,早期的歐式麵包食譜,例如如知的名巧巴麵團,官方原始版甚至高達2.5%。鹽在麵團裡揉整初期的作用是,先鬆弛麵筋再透過機械性反覆揉整,慢慢形成麵筋交鏈而開始變得緊實有彈性,因此忘了加鹽的麵團就會顯得特別黏手,讓人誤以為是斷筋。如果揉到收尾才想起忘了加鹽,那還有救嗎?我的建議是把鹽用極低量的冰水預先溶解,然後再與麵團簡單揉整後移入冰箱,以低溫控制酵母不要過度作用,降溫後的麵團再重新回到低速揉整,一般就能修正失誤。

誤用食材引起的麵團斷筋 – 不可逆
不像前面談到的四種可能,誤用食材則屬於化學性斷筋;也難以復原。其中最常見的如【水果酵素】或【硫化物】這兩大類食材的誤用。【高水果酵素】如鳳梨、奇異果或木瓜;【含硫化物】食材如大蒜粉、生洋蔥、青蔥…等。如僅是放在麵團表面當成裝飾 (如蔥花麵包),對於筋度毫無干擾性,但為了風味需求而拌入麵團就不可不慎,上述這些食材還是可以添加,不過需要預先透過高溫殺菁程序。例如高溫滾煮過、高溫炒過等方式,只要能破壞酵素細胞的活性就能避免,當然最簡單的如使用加工罐頭食材也可以。至於果乾可以嗎?這全要看食材的處理程序,有些食材只是透過低溫乾燥脫水以保持不氧化的漂亮色澤 (如鮮黃鳳梨乾、很綠的奇異果乾) ,其中所含酵活性依舊偏高,加入過量進入麵團攪拌,還是會產生不可逆的真斷筋。其它如過度添加同樣帶有高酵素的蜂蜜,再搭配上長時間 (高過5小時) 發酵,這麼做通常再發酵前的揉整階段看不出異樣,變化是發生在長時間的發酵過程中,此時麵筋已經逐漸被蜂蜜酵素分解掉,所以原本不黏手的麵團,反而是在分割整形時變得黏手,且輕輕一扒麵團就直接斷開。
延伸閱讀:蜂蜜在烘焙上的運用技巧 (甜點、麵包)

酸性食材引起麵團斷筋 – 不可逆
這問題比較容易出現在自養天然酵母 (如魯邦麵種、水果酵種) 上。即使用了已經過度發酵的中種麵團,進而導致主麵團的酸化 。過度發酵的中種麵團其特徵就是酸化、含有高量的醋酸菌(PH值低於4.0),這些酸性會斷開麵筋鏈結、弱化筋性而導致麵團無法成團、呈現癱軟與黏手。

歷經第一階段發酵後的麵團就必須輕柔加以對待,無法再像初期揉整麵團那樣用力拉扯,這是因為發酵過程已可能將麵筋延展至極限,而麵筋會隨著時間逐漸失去恢復的彈力,久了就類似彈性疲乏橡皮筋,不再經得起拉扯一樣。所以回推這個麵筋可能造成的問題,一般已經添加酵母菌的麵團雖然還是可以靜置水合,不過速發酵母麵團建議控制在約30分鐘、而魯邦麵種約在45~60分鐘內較為恰當。

圖為刻意拉扯開第一次發酵完成的麵團,可見裡層有連續蜘蛛網狀麵筋組織

更多關於我最常收到做麵包的問題,或問題麵包、麵團自我檢測等知識,都已經收錄在2021.01由朱雀文化出版的 * 不萊嗯的麵包學  書中知識篇 (約有91頁)

延伸閱讀:

https://brianrecipe.com/?p=13206
https://brianrecipe.com/?p=14117
More about 不萊嗯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